3.1 土地
大围山核心区土地面积为5.6万亩,山地面积占90%以上,其余有耕地、苗圃地、菜地、池塘、湖泊和岩石裸露地,没有沙漠和石漠化土地类型。
3.1.1 山地
大围山山地坡度大多在35°以上,耕地在25°以上的基本实现退耕还林,偏远的山区由于耕作成本的关系已多年未耕种,自然生息木草十分普通。
3.1.2 建设用地
在泛大围山旅游区,大围山森林公园与政府、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严格监控建设用地和执行国土使用政策,并出台“三边”规定,杜绝非法动土、私建民宅等,在核心景区使用土地审批尤为严格,目前已叫停入园公路旁边新建住宅,处理私自建房事件3起,理赔金额支付达30多万元。对园区四大门以内的村民做好安抚工作,劝导配合开发大局,总体布局未确立之前,不报批审批新建住宅、宾馆和休闲山庄等。
3.1.3 道路用地
大围山在道路建设上十分注重征地和用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利用和开发使用道路用地。一是采取拓宽已有路面、截直、消坡、消除道路隐患,防止地质灾害。二是慎重征用新的道路用地。由于园区发展需要,在新的道路征用土地时,采取少取耕地,多取空地和荒地。三是加固路基,科学查线,宁可多花成本,也不损害重要地标和古树名木,保护沿路风景和优美环境。四是配套设置输电和通讯设施,尽量不多占用土地,同时道旁绿化及时跟进,植草植木,美化环境,保持水土。
3.1.4 土地整治
大围山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坡地土地利用效率。一般有几种处置方法:一是平整坡耕地,少作田埂,扩大了现有耕地面积;二是梯土开发坡地,整理坡面,提高光热通风条件,有效增收;三是摸查底细,规划细致,有档可查,林地建立林班档案,采用图纸与实地对照,建档建制,有据可查,有规可循,把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2 水资源
大围山水资源丰富,不仅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全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400毫升之间,四季都有降水,补充足量,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湖塘重多,土层深厚,沙量比较多,为储藏水资源提供了天然有利条件。由于示范区地处第四纪冰川地貌区,古地质结构形成对水的净化和矿化,经检测,水质好,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离子,故是天然矿泉水,适合人们饮用。
3.2.1 降水
大围山内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多在1400毫升左右,植被覆盖全境山体,体量大,对蓄积天然降水十分有利,由于高山气候,蒸发量相对低,海拔纬度比较少,加上土层肥厚,含沙量大,空隙多,致使水体流失较慢,水资源丰沛。
水资源丰沛,对发展地方经济有便利。目前利用大围山水资源,发展矿泉水产业,现有“甜心”“水老倌”等饮用矿泉水投产。大围山为源头的株树桥水库优质饮用水,已成为长沙市民首选,品牌已然形成。
3.2.2 天然湖泊
大围山核心区高山沼地中有十多个天然湖泊。目前开发利用的如“玉泉湖”,作为湿地观光的“祷泉湖”“金钟湖”“天心湖”,其余多数处于原生态状态,总蓄水量上万立方米。这些湖泊为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目前大围山正致力于设立保护宣传栏,防止人为破坏,保持原始生态,涵养水源。
3.2.3 水库
环大围山有大小水库十来座,其中大型的有株树桥、板溪水库,中小型的有石板桥、中岳等。在核心园区,为适应开发园区水土保持,在红莲寺、大围山滑雪场建设3个小型水坝蓄水,以供游览。这些水库和水坝的水面,都放养了鱼苗,产生观赏和捕鱼功效。
3.2.4 地下水
大围山地下水量充足,地下普遍3—5米就有充足的水源,水量补充不存在任何障碍。农户家开凿水井多采用小口径摇臂式抽水或机械抽水装制,对水体污染少,卫生条件好,保障水质达到国家饮水标准以上。干旱季节抽水灌溉也十分可靠,全境根本消除水旱。由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大量地下水涵养在土层以下约60米左右,60米以下是花岗岩整体构造岩层,对保持地下水自然流动和存储十分有利。
3.2.4.1 地下含水层
大围山地下含水层分布比较均匀,一般只要不在独立的山岗,且面积相对不是太小,都存在有地下水源。现在一般住在平地有条件存在的村民,采用自流式自然供水装制,方法是在附近高山有泉水自然流出的山坳下,砌一个净化过滤蓄水池,通过软管连接到农户的厨房、厕所或浴洗间,利用水压自流供水。除打井取水外,这种便捷的供水不失为节约和干净方式。
涵养水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保持水土上边的植被,大围山始终坚持规划砍伐和造林行为,先审批采伐地,后实施造林、还林,轮回垦植,持续利用,规范作业,严格执法,确保地下水蓄水安全。
3.2.4.2 暗河
由于本区域不是岩溶喀斯特地貌,不存在地下暗河。
3.2.5 泉水
大围山高山涌出的绝大多数水系,都是地下泉水涌流的结果,共有100多处流泉飞瀑。泉水清洁,出水量大,均衡,形成溪流后景色十分优美,是嘻戏观赏的对象。泉水自流,灌溉田地,自古有之,大围山内栗木桥上方有上下鸳鸯圳,是探花村和上湖村两个自然村落的灌溉工程,历史上争水灌溉故事非常有趣。
3.2.5.1 矿泉水
大围山内矿泉水自然矿化度好,品质优越,是矿泉水厂用水的原材料,目前长沙市以“大围山”为名的矿泉水品牌已有6—8家,目前张坊、大围山都有水厂,并且有上升的势头,对有效利用大围山矿泉,开发水市场有着美好的前景,品牌效应也将不断增强。
3.2.5.2 温泉
大围山暂未发现温泉,但水质本身好,可利用水电厂自流水发电,用电加热泉水,改造成人造温泉,既环保又可持续利用,增添财富,沿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温泉已经作为园区的招商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3.3 森林
3.3.1 覆盖率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东部,地处幕阜山与罗霄山接壤地带的大围山支脉。景区内森林茂盛,植被丰富,种类繁多,绿色面积418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5%,其中森林覆盖率达75.2%。
3.3.2 原始森林
景区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船底窝、蚁葬地、黄羊湖一带,面积广阔,占林地总面积的46%。该地带人迹罕至,名贵动植物达六十余种,属重点保护区域。主要以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树种有青冈、苦槠、甜槠、石栎、青冈栎、椆类、山楠壳斗科、樟科的常绿阔叶树等; 1400米以上为草木灌木丛;在船底窝还有近20公顷天然成片的黄山松林。林内禁止一切林木采伐、狩猎等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活动。
3.3.3 天然次生林
大围山森林公园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栗木桥景区,占林地总面积的15%。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林地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主要组成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锥栗、枫香、檫木、毛竹等,其中有乔木树种472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一、二类保护植物的有红豆杉、水杉、伯乐树、香果树、蓖子三尖杉、花伞木等40余种;境内生长着2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和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云豹、大鲵、白颈长尾稚等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良好,已成为度假休闲、开展科研、教学的优良场所。
3.3.4 人工林
3.3.4.1 林相
人工林的组成树种较多,林相比较丰富,主要有杉木、马尾松、鹅掌楸、柳杉等,观赏性强,主要分布在龙须漕和花门,占林地总面积的39%。
3.3.4.2 森林旅游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加强和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了拓展、滑雪、科普教育、赏花、避暑疗养等活动。
1、户外拓展训练
大围山激情拓展基地坐落于景区大门左侧的龙泉溪畔,是国家级野外拓展基地,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合理架设多种游乐设施,集旅游景点、户外运动线路、拓展体验乐园三位一体,共开发出各式各类项目30多个,是激发个人潜能、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最佳去处。
2、赏花
大围山有上万亩桃林和中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杜鹃花群落,每到初春,这里都会组织桃花节和杜鹃花节,除了赏花之余还有丰富多彩的赏玩活动,是人们踏青休闲的最佳去处。
3、野外滑草滑雪
大围山野外滑草滑雪场座落于海拔1500米的玉泉寺景区附近,全年平均温度较山下低3~5℃。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8℃,整个场区呈东西向,场地开阔、地势起伏多变,南北两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林密雪厚,雪景怡人自醉。冬季风力较小,是滑雪人群户外运动的绝佳所在。 夏秋季节的大围山野外滑草滑雪场也很适合休闲度假,夏天林深草密,秋天亦是遍林尽染,尤其美丽,在这块空气清新的地方呆上十天半个月,打打高尔夫球、滑滑沙、滑滑水,亦对身心放松会大有裨益。
4、避暑疗养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9%,是“天然空调”和“大氧吧”。这里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2.8℃,夏天最高气温28℃,境内空气清新,含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85900个,身临其中,感觉特别舒适,是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吸引的大批的游客。
5、科普教育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地质地貌独特,尤其是冰斗、冰窖、U形谷、鱼脊峰、冰川溢口及冰川条痕石典型,而栗木桥块砾碛、基岩冰溜面及羊背石在国内实属罕见。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森林生态科学研究爱好者,并多次开展中小学生辨别动植物资源夏令营及野果采收、气候资源考察等活动。
大围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地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形地貌区域,岩石浑圆,造型独特,并且分布集中连牌,为第四纪冰川遗迹特色,有侧碛堤、漂砾、冰果、冰臼、冰溜滑痕、羊背石等典型岩体,还有大型冰斗、鱼脊峰等冰川发源迹地和经历景观。岩洞多为巨石支撑由水土流失陶空而形成的天然山洞,一般较浅。
3.4.1.1 地貌景观
由于地壳运动,山体凹凸不平,上升和下沉运动同时发生,错位形成断层,岩层剖面可明显有节理垂直发育痕迹,如七星山庄停车坪的中间上方,可见节理和断层运行发育而成的剖面。
3.4.1.2 地质剖面
在杨梅岭和石羊城两处断崖上,明显可检测到由于第四纪冰川运动而形成冰川漂砾,沉积在碎石夹杂沙石堆积而成的山坡,这些地貌犹如地球表面形成象树轮一样的年轮,属古地质年代遗迹,科考上用它研究古地质构造和气候变迁对地球表面的改造和修饰。
3.4.1.3 单体岩石
大围山核心景区内分布着体型巨大的独岩体,如壮士石浑圆,高8米,周长150米,重约5000吨,白而石高43米,宽25米,又如“一石两相”(象海螺或犀牛鼻)、“围山大佛”“王母教子”“海豹观天”“鸳鸯含珠”,无不惟妙惟肖。在冰川巨大无比的创蚀推动下,形成象“石羊城”一样的地貌奇观,象“五指石”一样的奇峰怪石,象“猴子石”一样的拟态形状,十分独特,引人入胜。
3.4.2 溶洞
3.4.2.1 旱洞水洞共生
由于冰川运动的创蚀,携带,使得大围山“U”型谷内不少地方形成了砾石、漂砾群,漂砾相互顶撞,形成洞穴,洞穴受到流水浸润,泥沙流失,常常成为“水帘洞”,如西岭的“龙王洞”。有的在山脊岭之上,形成旱洞,如“桃树岩”。桃树岩在大革命时期,成为湘省苏维埃办事驻地之一,具有红色历史文化价值。
3.4.2.2 溶洞与天坑共生
大围山森林公园属第四纪冰川花岗岩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溶洞和天坑。
3.4.3 岩洞
在历史长河中,大围山形成了以佛教和道教并存的多教文化融合格局,各教都建有庙宇,如陈真人庙建在七星岭崖壁之上,在“狮脑石”下方,有一个天然岩洞,长宽各有4米,高2.5米,洞内有一小股泉水涌出,500年来,香火不息,朝拜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白面石庙原址建在两岩石之间,内似洞穴,天衣无缝。传说大围山玉泉寺也有一个穿越山体的秘密岩洞,后因战乱毁于官兵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