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遗迹名称 |
级别 |
位置 |
说明地质现象 |
解说 |
01 |
羊背石 |
国家级 |
玉泉湖中 |
冰川侵蚀现象 |
又称“羊额石”,是基岩(指未被外力搬动过的“根基”岩石)受到冰川侵蚀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形状与伏在地面的羊背相似,故名。它的迎冰面低而仄,受冰川磨蚀较光滑,有时可见定向的冰溜条痕,背冰面受冰川挖掘破碎,陡而成阶槛状,其长轴方向指示冰川流向。 该羊背石的岩性为花岗岩,石面上有粗且相互平行的条痕,指示冰流方向,迎冰面被冰流磨蚀较为圆滑。 |
02 |
U形谷 |
国家级 |
七星岭山庄东南侧公路旁 |
冰川侵蚀现象 |
常称U形谷,又称冰川槽谷。是指从粒雪盆(冰窖)中伸出的冰舌在山谷中流动时,磨蚀和掘蚀两侧岩石所形成的谷地,其谷底宽敞,两坡陡立,横剖面(垂直冰川流动的剖面)呈“U”形,其纵剖面(平行冰川流动的剖面)有时呈阶梯状,其中常保存各种冰蚀痕迹、冰碛(冰川沉积物)和冰水沉积。 |
03 |
冰窖 |
国家级 |
祷泉湖冰窖 |
冰川侵蚀现象 |
又称粒雪盆,是山谷冰川发源处积雪屯冰的基岩洼地,三面环山,底部较平坦,出口和冰川谷(U形谷)相连,规模比冰斗大,较大的冰窖叫围谷。 该冰窖东西长约650m,南北宽约200米,深50-60米,呈U形坡,窖壁较陡,约40°,冰窖两头各有U形出口,窖中有众多花岗岩块砾散布,大小不等,一般直径1米左右,最大可达4米,其上见有凹坑。 |
04 |
泥砾 |
省级 |
蒙古包停车场后方 |
冰川堆积现象 |
即冰碛物,习惯称泥砾,是一种由冰川堆积的粘土、砾石和砂的混合体,没有层状分选,其中的含泥量决定于基岩地层受冰川剥蚀时产生粘土的多少。发育在坚硬岩层的冰川堆积物,粘土含量很少,常称砂砾冰川泥砾。冰川泥砾的透水性差,常成为地下水良好的隔水层,同时,冰川泥砾的承载力较高,可作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
05 |
节理 |
省级 |
陈真人庙门楼西侧 |
主要解释节理现象 |
岩石受力后会发生形变,当形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面,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显著移动的断裂面称为节理,有时也称裂隙,这种破裂面就称为节理面。节理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该处的节理为原生节理。 |
06 |
危岩体 |
省级 |
林海飞艇 |
主要解释危岩体现象 |
一些岩体虽然还没有发生崩塌,但却具备发生崩塌的主要条件,并且已出现崩塌前兆现象,预示不久就可能发生崩塌,是潜在的崩塌体,这样的岩体称为危岩体。 该岩体为典型的危岩体,位于陡坡之上,重数千吨,为冰川搬运至此,其凌空面突出,对其下的物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
07 |
冰窖 |
省级 |
玉泉湖冰窖 |
冰川侵蚀现象 |
又称粒雪盆。山谷冰川发源处积雪屯冰的基岩洼地,三面环山,底部较平坦,出口和冰川谷(U形谷)相连,规模比冰斗大,较大的冰窖叫围谷。 该冰窖海拔1400米,末次冰期时,此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形成一些粒雪盆或雪蚀洼地,冰后期(即冰川消融之后)这些洼地成为湖泊或沼泽地,当地居民叫湖,如玉泉湖、天星湖、拐子湖、黄牛湖、几子湖等。 |
08 |
球状风化 |
省级 |
栗木桥(夫妻松) |
花岗岩球状风化成因 |
是一种岩石呈圆球状,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花岗岩、辉绿岩以及某些砂岩中。由不同方向的裂隙切割岩体,水、气体及各种微生物等沿裂隙侵蚀岩体,产生的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蚀现象。由于岩石裂隙交汇处的表面积较大(即岩块的棱角处),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深度相对也大,使岩块棱角最先被风化掉,其内部未受风化的部分逐渐圆化呈球形,因此称球状风化。风化碎屑物被剥离以后,残留的球形岩块称为“石蛋”。 |
09 |
断层构造形迹 |
省级 |
扁担坳 七星岭山庄前 |
断层地质现象 |
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破裂,破裂的两个岩块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不连续面即称为断层,位移方向平行于不连续面,断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种类多,规模大小不一,是地壳中最重要的一种地质构造。 该处断层按照岩块相对位移的划分法划分属于正断层,上下两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断层面倾角较陡,约为50°。 |
10 |
冰斗 |
省级 |
扁担坳冰斗 七星岭山庄往东麓园300米处(公路) |
冰川侵蚀现象 |
是一种由冰蚀作用造成的三面环山、后壁陡峻的围椅形洼地。其出口向山坡前方,出口处常有凸起的岩坎,整个地形似汤匙状,常由雪蚀坑发育而来,冻融作用和溯源侵蚀是冰斗扩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冰斗一般发育在雪线附近,是调查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虽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仅局限在过去或现在发生过冰川的地方。由于冰斗的高程受方向性和气候条件所控制,故利用冰斗底部的高程可以概略估计出雪线的高程。 该冰斗海拔1450米,在其东北有1569米角峰,南面为1563米角峰,其东侧发育有两个相连冰斗。 |
11 |
冰臼(壶穴) |
省级 |
栗木桥峡口瀑布位置 |
冰川或水流的侵蚀现象 |
这种形似茶壶的凹坑推测有三种成因。一是在基岩河床上,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其多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又称瓯穴。 二是在冰川发育的地区,冰与基底之间常有水流,当水流携带小石子(砂子)流经基底凹坑处时,小石子就会在水流的冲击下旋磨凹坑,年长日久,凹坑越挖越深,逐渐成了袋形,称为冰臼,或称为冰川锅。 三是以上两种原因的叠加,共同塑造。那么,聪明的您一定知道,此处壶穴(冰臼)的成因是哪一种。 |
12 |
冰桌 |
省级 |
1、七星岭石蛙鸣泉;
|
解释冰川堆积现象 一种独特的搬运方式 |
冰川漂砾有时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呈巨石林立,横置于其他漂砾上的巨大砾石,称为冰 桌。 |
13 |
冰桌 |
2、栗木桥石盖亭处 |
冰川漂砾有时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呈巨石林立,横置于其他漂砾上的巨大砾石,称为冰 桌。 |
||
14 |
根劈作用 |
县市级 |
栗木桥(木石缘) |
生物的侵蚀能力 |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特别是一些高等植物,伴随着植物的长大,其根部变粗,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促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最终将导致岩石崩解,这就是根劈作用。根劈作用是物理风化作用的一种方式,在植物茂盛、岩石裂隙发育的地区较常见。 |
15 |
河流 |
省级 |
森林宾馆(龙泉溪) |
水体景观 |
由一定区域内的地表水(包括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及地下水所补给,并经常(周期性)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一般将较大的河流称为江、河、川,较小的河流称为溪、涧。受流水的长期切割与冲刷作用,将使得狭长凹地不断延长、加深、拓宽,从而使小溪变成小河,直至大河。该河流称为龙泉溪,发源于大围山山顶的湿地中,是浏阳河的源头段。 |
16 |
角峰 |
省级 |
祷泉湖西南 七星岭刃脊 |
冰蚀地貌 |
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做角峰。它是由山峰周围的冰斗或冰窖中的冰体向后啮蚀山坡而形成的。 该角峰位于祷泉湖西南,海拔1582.6m,在角峰北面有冰川U形谷和冰窖,海拔约1470米,其间有溢口,沿溢口向南即为角峰,在角峰西南也有冰斗发育。 冰川消融后,由于风化作用,角峰较难以保存,目前仅见残迹。 |
17 |
刃脊 |
省级 |
祷泉湖西南 七星岭刃脊 |
冰蚀地貌 |
又称鱼脊,是一种由冰川作用塑造的、两坡陡峻、脊部尖薄,像刀刃或锯齿一样的山脊。它是在冰川发育时,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向后扩展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造成的。 七星岭刃脊相对高差为60~100m左右,两坡陡峻,但由于高差较小,且冰川消融后,受风化作用,此处的刃脊仅余残迹,不甚明显。 |
18 |
下切作用 |
县市级 |
三弦琴韵瀑布处 |
河流侵蚀作用 |
又称为下蚀作用、垂直侵蚀作用。是流水对河道垂向的侵蚀切割作用。下切的强度与水量、河床坡度密切相关,河流上游来沙量小于夹沙力时,则水流垂向侵蚀作用强,使得河床高程逐渐降低,反之则河床逐渐抬升。随着河流水量增多、动能增强或新构造抬升都会加强流水的下切作用。该处水流输沙量虽小,但水流流速较快、水流已在岩砍处下蚀出三处切口,该瀑布因此得名“三弦琴韵”瀑布。 |
19 |
花岗岩闪长岩 |
县市级 |
陈真人庙公路旁(公厕处) |
三大类岩石 |
属于花岗岩的一种,具花岗岩结构,色浅,分布较广,常见大的侵入体。它是介于二长花岗岩(斜长石和正长石)与英云闪长石之间的岩石。 大围山出露之花岗闪长岩岩性多为中粒堇青石二云母(黑云母与白云母)花岗闪长岩,为江西九岭岩体西延部分,成岩年龄距今约8.7亿年,属于雪峰晚期。该岩体长轴方向近东西向,侵入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形成于距今约17亿年左右的地层)。 |
20 |
冰溜遗痕 |
县市级 |
三弦琴韵瀑布底 |
|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冰层内的石块之间,石块、砂砾与冰底岩石之间相互碾磨、滑动和摩擦产生的痕迹称为冰溜遗痕,包括冰溜面、磨光面和条痕石等。在船底窝U谷的第2级岩坎(花岗岩)冰川下流的流面上,在花岗岩面上见有冰川擦痕垂向分布,面积约8平方米。 |
21 |
第四纪冰期 |
|
森林宾馆前坪 |
总论 |
第四纪时(距今约260万年),全球气候多次强烈冷暖变化,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的山地多次覆盖冰川。在冰期最盛时,冰川范围达到最大,气候寒冷,海面下降,冰川边缘地区受寒冻风化作用,产生大量碎屑堆积,沙漠扩大,风积黄土发育。间冰期时(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暧,冰川消融的时期,此时,海面上升,气候向湿热化发展,形成巨厚的风化壳,植物茂密,产生泥炭沼泽,使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也使动物界和植物界发生重大变迁。中国第四纪冰期及冰期划分,最早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提出。本公园就在此前提下,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解释公园中与第四纪冰川相关的冰川地质现象。 |
|
大围山公园范围内,漫山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发育,其造型琳琅满目,有的如鸟巢,有的如切开的葱头,有的像岩壁生蛋,惟妙惟肖。已成形的景点如:
大围山地区属于花岗岩中山地貌,地貌的形成除第四纪以来流水侵蚀作用及风化剥蚀作用外,重要的是第四纪冰川的剥蚀铲刮及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具有独特性…… |
U形谷是从冰斗或冰窖伸出的冰舌在山谷流动时磨蚀、掘(拨)蚀冰床岩石,形成底宽、坡陡、横剖面呈U形,纵剖面有时呈阶梯状的槽形谷。 大围山地质公园此类冰川流行道迹在山体的北坡比南坡发育,而且流程也长。北坡发育较好的有船底窝—粟木桥U形谷,玉泉寺(遗址)—细棚子—石羊城U形谷,邱家老屋—大王坑U形谷等;南坡有水打坝—文竹U形谷等。以北坡船底窝—粟木桥U形谷(庐山冰期,Q3)为代表叙述之。 该槽谷从天星湖冰斗及船底窝冰窖伸出的冰舌在山谷中向西流动磨蚀而成。纵剖面呈阶梯状,宽200~300m左右,后缘标高约1300m,前缘出口标高约700m。由后缘向西约2000m左右连续出现4级岩坎(冰坎),东端第1级冰坎标高1300m左右,西端第4级冰坎标高740m左右,落差达460m。冰坎横亘于谷地收缩处,使整个槽谷呈现为东西向阶梯状葫芦谷。这些冰坎横断面呈现东缓西陡,并于第2级冰坎(独木桥附近)西侧陡坎上保留清晰的垂向基岩冰溜面。从壮士石附近向西,由巨型及大小不等的花岗岩漂砾堆积成侧碛堤(块砾碛),集中延长约600m,断续延长1km许。 |
|
|
冰窖是山谷冰川发源处,屯冰的基岩洼地。整个地形呈三面环山、底部平坦的围场状盆地。出口与冰川流行道迹—U形谷相连接,有的在出口处也有岩坎横亘。大围山地质公园的冰窖常呈浑园形或长条形的山间湿地,面积不等,单个面积20hm2以上,最大的为祷泉湖,面积达90hm2以上。大围山地质公园庐山期冰窖遗迹有祷泉湖冰窖,玉泉湖(原药场,现为养鹿场)冰窖、七星湖冰窖、船底窝冰窖、桃坪冰窖、……等,分布在标高1400m左右地带。大姑冰期(Q2)冰窖保存较差,有水打坝冰窖、石古田(山)冰窖等,分布在标高650~800m地带。 |
羊背石也叫“羊额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故称羊背石。它由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多数羊背石分布的地区,地面呈波状起伏。 原因是平的一面是磨蚀为主,而陡的一面是挖蚀作用为主,且有洞穴。 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的方向平行,因而羊背石也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
|
|
大围山这座花岗岩山体,第四纪以来经过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演变。冰川来临以刨蚀、磨蚀及拨(掘)蚀作用为主,伴有冰川两旁及底下冰川水的侵蚀作用,促使冰斗(窖)向源侵蚀而槽谷谷坡后退、底部加宽。间冰期气候温暖;冰川作用不复存在,代之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并改造冰蚀地形。流水侵蚀作用,尤其是散流作用使花岗岩山体遭受地表球状风化,流水的冲刷及植物根劈,形成裸露形石蛋地貌,其体形硕大,堆置高耸。因其在暴露的地表环境中,风化较浅,球体不完美。此类型石蛋地貌在大围山地区较少见,五子石可为代表而白面石虽以柱面节理表现为岩墙状,实为此类型石蛋地貌被改造破坏之残迹。而大围山主要为埋藏型石蛋地貌,它不以侵蚀作用为主导,而是水、气及各种微生物等沿花岗岩节理裂隙侵入,由表即里层层风化剥落,岩块内部未风化部分呈球形,残留之球形岩块称为石蛋,球形完美,个体小。 |